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特约稿

  • 钨钼分离技术的发展

    孙丰龙;付子健;赵中伟;

    由于“镧系收缩”效应,钨(W)和钼(Mo)表现出相近的化学性质,这使得钨钼在自然成矿过程中往往共生,同时也使得钨冶炼过程钼的分离成为难题。早期钨冶炼的原料主要是易选易冶的黑钨矿,由于结晶化学的原因,单斜晶系的黑钨矿晶格中很难混入钼原子,所以其伴生钼含量低,分离任务很小,钨冶炼流程中甚至没有专门的除钼工序。但随着黑钨矿资源的逐渐消耗,难处理的白钨矿逐渐进入钨冶炼流程,四方晶系的白钨矿晶格中钼很容易发生类质同象取代,导致进入钨冶炼系统中的伴生钼越来越多,相应的对钨钼分离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再加上高端钨产品对纯度的要求逐步严厉,除钼问题更加突出,除钼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从钨矿原料转变、钨冶炼流程发展、下游钨产品需求变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多种钨钼分离技术的适用性与优缺点。

    2025年09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机器学习的铜电解精炼电积过程电压及出液铜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研究

    闫哲祯;卢金成;程寒;廖嘉琪;徐夫元;段宁;

    电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铜电解液净化工艺,其出口铜离子浓度波动大、人工调控难度高,易造成后续硫化单元处理负荷剧增及铜砷共沉淀产废量增大,而传统预测模型存在不可解释、稳态限制、低泛化能力等缺陷。为此,构建了企业电积生产过程电压及出液铜离子浓度准确预测的多参数模型。通过对比研究10种机器学习模型,发现GBR在电压预测中表现最优(决定系数R~2=0.79,均方误差MSE=1.25),XGBoost对出液铜离子浓度的预测准确度最高(R~2=0.87,MSE=5.58)。SHAP解释性分析表明,电流和时间分别是影响电压和出液铜离子浓度变化的主控因素。模型决策机制与电化学原理及质量守恒定律一致,突破了传统模型对非线性关系的表征局限,为异常工况的预警诊断、关键参数动态优化控制及减少污染物产生提供依据。

    2025年09期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重有色金属

  • 基于氢还原—酸浸—电沉积的高纯铁制备工艺

    范金豪;余瑜;王子铭;钟怡玮;郭占成;

    高纯铁因其出色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航空制造、国防军事、半导体等诸多领域。研究以巴西赤铁矿为原料,采用氢还原—酸浸—电沉积工艺在硫酸盐体系中制备高纯铁。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了温度、pH、电流密度等因素对电沉积铁电流效率和纯度的影响,并探究了其相应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H=3、温度80℃、电流密度250 mA/cm~2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得到纯度为99.985%的金属铁,电流效率为96.62%;在此基础上对电沉积铁中硫元素的赋存形式和脱除进行了探究,发现杂质硫以硫酸亚铁的形式嵌套于铁的表面,在800℃氢气氛围中热处理120 min,可以实现硫的脱除。

    2025年09期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还原—结晶—电积法的高砷铜电解液铜砷分离回收工艺

    迟晓鹏;洪阳航;刘浩宇;翁威;陈俊南;陈杭;衷水平;

    现有电积脱铜砷净液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砷、锑、铋等杂质的脱除,但存在能耗高、脱铜电流效率低、生产环境恶劣等问题,并且电积所得黑铜还需返回冶炼系统,造成杂质在体系中的恶性循环。基于此,开展了高砷铜电解液中铜砷分离回收的还原—结晶—电积工艺研究,探讨了反应时间、温度、还原剂用量等工艺参数对还原结晶过程中砷还原率及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还原剂用量为n(NaHSO_3)/n(As_T)=2、反应时间2 h条件下,砷还原率达到85.4%。控制还原后液蒸发浓缩比为2.5,随后迅速冷却至10℃、结晶时间4 h,砷脱除率可达77.8%。水洗后得到的As_2O_3通过SEM-EDS、XRD表征以及电积前后溶液离子浓度计算,产品纯度超过95%。最后开展了脱砷后液电积制备阴极铜的工艺研究,在添加剂(骨胶∶明胶∶硫脲=6∶4∶5)用量40 mg/L、电解温度60℃、电流密度100 A/m~2、连续运行8 h条件下,阴极铜品位可达99.99%,电积脱铜电流效率超过99.71%。该工艺实现了高砷电解液中砷元素的高效脱除及铜元素的增值利用,可以为铜电解液净化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黑铜电解阳极泥常压氧化酸浸脱铜镍工艺研究

    邬建辉;李丹;唐家佳;张鹏;刘恢;邬俊;

    黑铜电解阳极泥是以含铜电镀污泥、废电子线路板、废杂铜、含铜残渣等含铜杂料火法熔炼得到的黑铜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富集了大量的锡、铜、铅、镍、锑等金属,成分复杂且波动较大。目前,铜阳极泥的回收均需先脱除贱金属,主要方法有常规的硫酸浸出法、焙烧+酸浸法、臭氧强化酸浸法、硝酸氧化酸性浸出法、氯化催化浸出法以及加压氧化浸出法等。对于黑铜电解阳极泥来说,目前的处理工艺存在浸出率低,或处理成本高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现有工艺存在的不足,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手段,分析了黑铜电解阳极泥中铜、镍、锡及铅等的存在形式,并提出以稀硫酸为浸出剂,工业氧(99%)、硫酸铁及氯化钠为助浸剂,常压浸出脱铜镍的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法,通过改变硫酸浓度、三价铁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液固比、氧气流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浸出参数,研究了黑铜电解阳极泥中铜、镍的浸出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硫酸浓度130 g/L、三价铁离子浓度8 g/L、氯离子浓度4 g/L、液固比6 mL/g、氧气流速0.3 min/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 h的优化条件下,铜、镍的浸出率分别为98.21%、99.59%。该方法实现了黑铜电解阳极泥在硫酸体系中铜镍高效浸出,成本较低,浸出后液经pH调节,其中的铜、镍可分别用Lix984和HBL110萃取剂直接萃取,经后续处理可以分别得到电积铜和硫酸镍。

    2025年09期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镍电解液中杂质铅锌的存在状态与深度净化研究

    陈胜利;金岩;王庆天;张峰瑞;李亦婧;卢晓锋;郭勇;

    采用Visual MINTEQ软件模拟计算了杂质铅、锌在硫酸镍、氯化镍混酸体系中在的存在状态。混酸溶液体系中铅锌的主要存在状态为铅、锌和氯的配合离子PbCl_3~-、PbCl_4~(2-)、PbCl~+、ZnCl_3~-、ZnCl_4~(2-)、ZnCl~+,锌和硫酸根的配合离子Zn(SO_4)_2~(2-),以及二价阳离子Pb~(2+)和Zn~(2+)。其中PbCl_3~-和PbCl_4~(2-)为铅的最主要形态,占溶液中总铅摩尔量的68.15%,ZnCl_3~-、ZnCl_4~(2-)阴离子在锌的形态中所占的比例达到锌总量的80.36%。针对杂质铅、锌的PbCl_n~((n-2)-)、ZnCl_n~((n-2)-)(n>2)氯阴离子形态,研究制备了选择性吸附材料。对1-乙烯基咪唑进行氨基化修饰得到氨基离子液体溴盐,再将其与二乙烯基苯交联得到双功能的离子液体复合树脂。该树脂对铅、锌的氯阴离子表现出了优异的吸附性能,对镍电解液实际样品中的铅、锌杂质移除率分别达到97.7%和81.26%,能够将电解液实际样品中的铅、锌浓度降低至0.1 mg/L以下,满足深度净化的要求。

    2025年09期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氧压浸出工艺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黎泽;王淼;史美清;项紫薇;王庆伟;

    湿法冶金技术广泛应用于有色金属产业,然而常温常压浸出工艺处理低品位难选冶矿物时,存在浸出效率低的技术瓶颈。氧压浸出工艺通过在密闭容器内将反应温度提升至常压沸点以上,维持富氧环境,改善浸出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增强其动力学参数及物质传输效率,可有效提升浸出效率。系统阐释了该工艺的核心原理及其在锌、铜、镍等有色金属矿领域、贵金属领域以及二次资源有价元素提取方面的应用现状,通过典型工业案例的技术特性分析,总结了该工艺的技术特点、核心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揭示了氧压浸出工艺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为有色冶炼行业技术革新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2025年09期 5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铜电解液中砷元素处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靖青秀;李志明;黄晓东;刘志楼;

    系统分析了砷在铜电解液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包括As(Ⅲ)和As(Ⅴ)的动态平衡,As与Sb、Bi的交互作用及其胶体复合物的形成规律。分析和比较了主要除砷方法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多杂质协同脱除技术及新型技术的优点与局限性,总结当前铜电解液中除As技术瓶颈。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多技术耦合工艺,开发耐酸、高选择性功能材料和智能监测与精准调控系统,以推动铜电解液砷治理向“高效-低碳-智能”的模式转型是今后研究趋势。

    2025年09期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轻有色金属

  • 油气田卤水提锂技术研究进展

    刘保磊;张雪玲;

    随着新能源领域对锂需求的迅猛增长,油气田卤水因丰富的锂含量而成为一种潜在资源。系统评述了油气田卤水提锂的主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萃取法和直接提锂技术(DLE)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沉淀法操作简单但效率较低,且易受卤水中杂质离子的干扰;吸附法对高镁锂比卤水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现有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有限;膜分离法具有较高的分离精度,但膜污染问题制约其长期运行稳定性;萃取法提取效率较高,但有机溶剂挥发可能引发环境风险;DLE技术兼具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但其工业化应用仍受限于技术成熟度不足。基于当前技术瓶颈,未来研究应重点开发高选择性、大容量的新型吸附材料,研制抗污染、长寿命的分离膜材料,优化萃取体系以提高选择性和环境安全性,并加强DLE技术的工程化验证;同时,建议推动“油气+锂”资源协同开发模式,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提锂成本,促进油气田卤水提锂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为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低碳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5年09期 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锂辉石资源特质的浸取分离耦合提锂工艺研究

    李玉龙;成春春;曹文静;曹红亮;

    以青海茶卡北山锂辉石为原料制备碳酸锂时,在锂辉石提锂的沉锂步骤由于Al、Fe、Mg等离子杂质过多等原因,导致后续生产碳酸锂产品纯度不高。以纳滤法分离锂辉石浸出液中的杂质,以提高最终产品的纯度,探索了在不同的纳滤膜、含盐量、铝锂摩尔比、温度和压力下锂辉石浸出液中Li~+与其他杂质离子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以模拟锂辉石浸出液为原料时,当选用DK纳滤膜,含盐量为25 g/L,铝锂摩尔比为25,温度为20℃,压力为3.5 MPa时,Al~(3+)的截留率达到98.98%,对Li~+的截留率可低至–2.09%,铝锂的分离因子达到99.82,膜通量为119.68 L/(m~2·h)。

    2025年09期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稀贵金属

  • 阳极材质对10 kA钕电解槽电热场分布的影响

    伍永福;鲍高战;王日昕;刘中兴;栗志;

    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结合能斯特-普朗克方程和Butler-Volmer方程,构建了NdF_3-LiF熔盐体系电解过程的电热场耦合数学模型。通过COMSOL软件模拟分析了不同阳极材料(半石墨质、半石墨化和石墨化)对10 kA钕电解槽电热性能的影响,并与实际生产中石墨化阳极电解槽的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三种阳极材料对应的槽内最大电流密度分别为23 600、24 200、24 600 A/m~2。石墨化阳极电解槽的熔体电压降较半石墨质阳极电解槽降低310 mV,温度升高47 K。使用石墨化阳极材料能够显著提高电能利用效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为钕电解槽的优化设计和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5年09期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北竹山铌稀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陈浩;钟义飞;阮耀阳;罗惠华;池汝安;周芳;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由于其不可再生性,稀土开发和利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为给湖北竹山稀土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扫描电镜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AMICS),结合XRF、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XRD)以及激光剖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多种检测设备,系统地分析矿石物质组成、主要元素矿物分布。重点研究了含稀土、铌(Nb)矿物的含量、粒度特征、单体解离情况及矿物的连生关系。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稀土元素(REO)含量为0.77%,成分以轻稀土为主。Nb_2O_5含量为0.35%,均超过工业品位。稀土矿物嵌布粒度普遍较细,均在100μm以下,主要为独居石,与白云母和石英等伴生矿物呈多相连生,嵌布形式复杂多样。含铌矿物的嵌布粒度普遍在50μm以下,主要为铌铁矿、铌金红石,其中铌铁矿连生关系复杂,与多种矿石呈两相及多相连生为主;铌金红石连生情况较为简单,主要与白云母和石英呈多相连生。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发和合理利用湖北竹山稀土矿提供了理论依据,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11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废旧CIGS太阳能电池芯片中提取金属镓

    靳冉公;王为振;黄海辉;李拓夫;徐晓辉;高崇;

    铟、镓均为具有高回收价值的稀有金属,对从CIGS太阳能电池芯片浸出液中分离铟镓的方法进行研究,分别采用碱性中和、多级逆流萃取方法对溶液中的铟、镓进行分离试验。发现在碱性中和分离铟镓的过程中,铟镓共沉淀会发生铟镓相互包裹,影响镓在碱性造液时的复溶率。在萃取的系列研究中,对10%浓度的P204萃取铟的最大饱和容量进行了测量,为7.32 g/L。绘制了P204浓度为20%条件下铟萃取的McCable-Thiele图,依图推测三级逆流萃取即可达到99%以上的铟萃取率。结果表明,分步逆流萃取可有效对溶液中的铟、镓进行分离。采用P204萃取剂,萃取剂浓度20%,相比O/A=1∶1,溶液pH=1的条件下进行三级逆流萃取,铟萃取率超过99.8%,镓基本不萃取,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对分离后的含镓溶液进行深度净化、电积,获得了纯度超过99%的金属镓。

    2025年09期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含钒溶液制备储能用高纯五氧化二钒研究进展

    任艳国;刘彪;杜浩;王少娜;吕页清;潘博;王立皓;王海旭;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电子材料及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高纯五氧化二钒(V_2O_5)的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尤其是在全钒液流电池(VRFB)中的应用。全钒液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大规模储能系统,具有能量存储独立、功率与容量可调、安全高效等优点,其核心成分钒电解液的主要原料即为高纯五氧化二钒。综述了从含钒溶液中制备储能用高纯五氧化二钒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不同原料(如钒渣、钒钛磁铁矿、废催化剂、石煤等)的提钒工艺及其主要杂质。针对含钒溶液中的杂质(如Fe、Al、Si、P、Cr等),详细介绍了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等净化除杂方法及其优缺点。未来,研发更高效、绿色、低成本的高纯钒制备技术,解决现有技术的瓶颈,如降低化学沉淀法的化学品消耗、优化溶剂萃取法的废水处理和萃取剂回收、提升离子交换法树脂性能及降低再生成本,将对储能用高纯钒的发展至关重要,推动储能领域的进一步进步。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开发低毒、高效、易回收的新型萃取剂;优化离子交换过程以减少洗脱剂消耗;通过精确调控沉淀条件实现高纯钒的直接沉淀;发展连续化、智能化反应与分离集成系统;强化工艺内物料的循环利用,推动钒电池等储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9期 13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碱浸法回收浆态床外排油渣中钼和钒的工艺研究

    张帆;王海北;张金池;刘贵清;王芳;解雪;

    以石油炼化废油渣为研究对象,经氧化焙烧除去硫、碳及有机物后,采用两段连续碱浸工艺回收有价金属Mo、V。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氧化焙烧所得灰渣中Mo、V浸出的可行性,考察了碳酸钠用量、液固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两段浸出过程中Mo、V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段浸出最佳条件为:碳酸钠用量为理论量1.2倍、液固比6 mL/g、温度85℃、反应时间1.5 h;二段浸出最佳条件为:碳酸钠用量为理论量4倍、液固比5 mL/g、温度90℃、反应时间1 h。在上述最佳条件下,Mo、V浸出率分别达到92.60%、89.62%。二段浸出渣中主要物相组成为NiO、VO_2、V_2O_5、MoO_2,MoO_2的存在和NiO的包裹分别是造成Mo、V浸出率偏低的原因。SEM-EDS结果显示,大部分Mo、V经过二段浸出后进入浸出液中,Fe、Ni在浸出渣中得到富集。

    2025年09期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富钴结壳选冶过程中稀土走向规律研究

    汪胜东;张登高;孙旭东;胡志强;赵峰;蒋伟;蒋训雄;毛寒成;

    全球三大洋海山干富钴结壳资源量为1 081.166 1~2 162.332 2亿t,其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0.1854%,估算伴生稀土储量达2.00~4.01亿t,稀土储量丰富。富钴结壳中稀土赋存形式以独立矿物为主(占比约86%),并存在磷灰石载体形式,基于公开数据统计,揭示海底富钴结壳中稀土资源潜力及选冶工艺回收特征,并针对海底富钴结壳磁选—湿法冶炼联合回收镍钴锰的工艺,研究了稀土的走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富钴结壳贫化率从10%增至30%时,磁选稀土回收率下降4.84个百分点(93.91%→89.07%),浸出率同步降低4.66个百分点(71.07%→66.41%);后处理阶段稀土沉淀损失率较低(除铁8.00%、硫化沉镍钴0.50%),树脂吸附工艺实现单位负载量380 mg/L,解吸率达到85.48%,在不影响镍、钴、锰回收的情况下,最终稀土总回收率约49%,解吸液中稀土配分为轻稀土占比45.19%,中稀土占比12.29%,重稀土占比42.52%。研究结果为富钴结壳稀土综合回收提供了工艺参数优化方向,凸显深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

    2025年09期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材料与设备

  • 光伏切削废硅粉反应烧结制备氮化硅基陶瓷

    俞景阳;李京伟;林银河;陈晨;冉高涛;汪大亚;侯欢健;汤文明;鲁颖炜;罗派峰;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多晶硅片的需求迅速增长。现有多晶硅片制备工艺产生大量切削废硅粉,引起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因此切削硅粉的处理问题亟待解决。以光伏切削硅粉为原料,氧化铝、氧化钇和氧化钙为烧结助剂,通过反应烧结制备氮化硅基陶瓷。研究了原料中切削硅粉与烧结助剂含量、烧结助剂组分间的配比、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Si_3N_4基陶瓷烧结的影响。在原料配比为Si∶Al_2O_3∶Y_2O_3∶CaO=70∶16∶6∶8,烧结温度为1 550℃,保温时间为16 h的条件下,制备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硬度达到了3.23 GPa,开气孔率为5.89%,实现了光伏切削硅粉的回收利用。

    2025年09期 16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熔盐原位溶解驱动钙热还原非酸浸制备金属锆

    孙金行;谭毅;高源;李毅;

    金属锆(Zr)作为战略关键材料,其传统工业制备工艺(Kroll法)存在流程复杂、能耗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aCl_2熔盐原位溶解副产物的无酸浸钙热还原新工艺,旨在突破传统钙热还原对酸浸工艺的依赖,实现金属锆的低成本制备。系统探究了CaCl_2-Ca熔盐配比、反应温度及保温时间对产物钙杂质含量与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Cl_2添加量为理论值192%、还原剂钙过量23%、反应温度1 273 K、保温时间2 h时,可获得钙杂质含量0.51%、产率93.8%的疏松多孔金属Zr颗粒。ZrO_2的还原是通过形成中间产物Zr_3O的多步骤过程。CaO和Ca在CaCl_2熔盐中的溶解有效避免了酸浸步骤。研究结果为金属锆的短流程、低成本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17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合成条件对高纯磷酸锂性能的影响

    孔令娜;王蓁;邵雪晴;夏永忠;杨钦艳;何鹏兵;钟梅;任铁真;

    磷酸锂作为合成磷酸铁锂的最佳锂源,其性能至关重要。目前,磷酸锂制备方法根据原料不同分为碳酸锂法、含锂溶液法、氢氧化锂法和粗磷酸锂提纯法。对比了电池级碳酸锂、99.99%/99.999%碳酸锂沉锂后母液、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作为原料制备磷酸锂,开展原料加入顺序、原料浓度、反应温度、除杂剂用量、净化方式等对磷酸锂纯度、锂转化率、粒径等的影响。最终确定高纯磷酸锂制备最佳工艺为:向磷酸中滴加质量浓度为6%的二次纯化后氢氧化锂溶液,pH至6.5时停止,用氨水调节pH至7.5,搅拌1 h,过滤,冷水搅洗,得固体湿料,160℃干燥3 h,得到达到行业标准的磷酸锂产品。

    2025年09期 18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熔盐介质对石墨碳包覆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甄晓峰;尤娟;曾令鹤;张念炳;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以单颗粒石墨为原料,沥青作为碳源,采用机械混合法和熔盐法使沥青碳包覆于单颗粒石墨(AG)上,分别制备出C@AG-H和C@AG-R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熔盐作为反应介质使沥青均匀地在石墨表面包覆一层无定形碳,改善了AG的表面形貌,且未改变AG的晶体结构。在0.1 C的倍率条件下,C@AG-R初始充电比容量为338.47 mAh/g,优于AG(317 mAh/g),在0.2 C条件下循环100圈后还有362.52 mAh/g,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2025年09期 198-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冶金史

  • 广西贵港汉墓出土部分金珠饰工艺初步分析

    李永春;黄海荣;杨军昌;黄全胜;

    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金珠饰的交流与传播研究是探索古代中西方文化互动的新视角。选择广西贵港汉墓出土部分金珠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仪(SEM-EDS)、光学显微镜镜(OM)等对其表面痕迹进行观察,对其本体成分进行检测,以反映金珠饰的材料与工艺特征。结果表明,这3件(套)金珠饰均使用自然金或未完全熔炼的自然金,通过捶揲、熔焊等工艺制作,其中2件金珠饰很可能是外来器物,有1件金珠饰可能为本地仿制。

    2025年09期 206-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